NEWS新闻中心
bob体育登录入口花卉课堂实习心得体会
bob体育登录入口我想,没人不喜欢花,也没人不喜欢养花。闲余时间,家里养几盆花,不但可以美化环境、调节居室小气候,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,起到愉悦精神、防病治病,益寿延年的作用,对于养花的益处众人皆知,无须我多言。花虽好,但谙于花道,又长于种花的人却不多。
我是个爱花,而不会养花的人。前些年,每逢春暖花开的时候,总会从市场的花农那里买来花卉盆景。买回来后,便小心翼翼的伺候着,下班第一件也是先到花盆旁瞅瞅,看叶子长了没有,看土干了没有,天天盯着看,不厌其烦。对红,吊兰,文竹,令箭,芦荟,仙人球等这些盆栽花卉是我认为最好养的花卉,但因其观赏价值的局限,几年下来,被我逐渐淘汰了。倒是君子兰,四季海棠,四季梅,红掌,鸿运当头,常春藤,金钱树等我看来比较好养的盆景花卉,却因我不得花道,养着养着,最后一个个失去往日的美丽,慢慢根死叶枯,只留下一个个花盆在楼前墙下歇凉。
不会养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有些花好水,有些花耐旱,有些花喜阴,有些花喜阳。有些花不需过多养分,有些花则需要多施肥。花的这些谙道,包括我在内很少有人掌握;再者,花的习性的千差万别,几乎一种花一个习性。卖花花农的也未必真正了解这些。这也是造成种花养花的人不计其数,但真正会养花,养成花却寥寥无几。
尽管买花时花农多次提醒,回家后饶有兴致地伺候着,精心呵护着,盼其如原野上芳草一般在春风的沐浴下尽快成长。但是,盆景哪能如汲取大自然精华的芳草一般茁壮成长?盆景的花卉孕育极其何其缓慢,不是我这样耐不住性子的养花者所能左右和改变的。只能顺其自然地看着其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地滋生。
为了花卉能早日绽放花蕾,竟完全摒弃了养花的花道。将当初买花时花农的温馨提示,置之脑后。不是水浇多了,就是肥加多了。日久天长,花因为毫无规律的伺候,最后一盆盆郁郁葱葱,茂盛翠绿,斑斓多姿的花,被养的叶黄枝枯,奄奄一息,最后一死了之。
有时想,花农的话真的是实话?我在心里开始打问号?为什么那一盆盆翠绿欲滴的花卉,一到自家,便成了另外的一种景象?他们替我们栽的花卉,花土,花肥,甚至他们介绍的养花技巧,我们为什么总养不活?花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我们始终搞不明白。买肥,换土,各种方法试验过了,最后还是收效甚微。
和我一样买花的顾客,都是几天的热火劲,兴头一过,因忙于家务,没时间精心呵护,又疏于相互交流切磋。于是,养不活花,养不活花就不足为怪了,你还能嗔怪花农的没有告诉你真话吗?
今天路过社区的广场,看见花农将多彩多姿的盆花摆在社区里出售,引得众人围观欣赏,争相购买,看来有买花养花念头的似乎还不止我,这些人都是些爱花,养花,但都不懂花道的人。大家你一言,我一语,七嘴八舌地讨论着,什么不能太娇,也不能太雅,太娇太雅都服伺不了,往年吃过这样的亏。
花如同孩子,它们都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,孩子无论是饿了、热了、冷了、拉了,还是哪疼了、哪痒了、哪不舒服了,都不会说,只能用一种方式哭来表示;,花也一样,你就只能凭经验凭感官来判断,只有了解花习性的人最了解的花缺什么。干了、湿了都能从叶子的看其变化。太热,太冷,太阴,太暗,都不宜花的生长。养花需要付出时间,更需要付出精力。
闲暇散步之时,时常瞥见楼上那些养花的老师傅,动辄将花盆小心翼翼,端出端进,翻土,换盆,仔细端详。这儿修修,那儿剪剪,自言自语,像对着自己孩子喃喃细语,一种对花孩子的呵护让我感慨万千。
花农每天将花盆从车上搬上搬下,有些喜阴不宜强光的花,还用塑料纸包裹起来,接近中午时,或许由于空气干燥,不时用喷壶喷洒花叶,一盆盆喷洒,显得异常耐心。那一盆盆花经过花农的精心呵护,变得异常茂盛。一盆盆花,从繁殖培育到长成让人见人爱的花不知蕴涵着花农多少心血与汗水,他们一点不比种粮的农民轻松。我想,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段失败经历,渐渐的,在失败中逐渐总结出了经验教训。经历和我们这些不懂种花养花人种种磨砺后,才走向靠繁殖花卉这个谋生职业的。
总而言之,养花如同育人,育人如同养花,要遵照彼此的自然规律最好,不刻意用自己的意愿去干涉它,使其有承受环境挫折的能力。另外,不可过分溺爱它,这样反而适得其反。时刻关注其的成长过程,不让它偏离成长轨迹,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,这样才能枝繁叶茂,花香四季。
我比较喜欢养花,可是总养得不好。主要原因当然还是不愿意付出。要想花养得好,每年的换土换盆、除虫施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,还得掌握阴晴雨雪,留意旱涝冷暖,其实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。而像我这样几年不换盆不换土、几年不施肥,浇水也是直接自来水、还时断时继地没规律的,自然是养不好什么花的。所以,几十年下来,死在我手上的花花草草也不在少数了,罪过罪过。
人工的花养不好,我就把目标投向了野生的花。有一段时间,旦凡是去野外或去爬山,背包里都会带上一把镢头,看到一些造型优美或开花喜人的,就挖一些回来试种。但其实野生的植物养起来更困难,看起来生命力很强,实则脾气也很犟。就像到处可见的麻雀,看起来命贱好养,一旦圈养起来,大多是会绝食而忘的。野生植物大抵也是如此吧手,在我手上试种过的有野生的杜鹃、水杨梅、榆树、瓦苇、蜘蛛抱蛋、石斛、石菖蒲等,最后活下来的也就石菖蒲了,算是非常失败的。
然后就是转战多肉界。多肉好称是植物界养最好养的存在,不过根据网络反馈,多肉杀手居多,真正的达人却很少。究其原因,是大多数都管不住那种浇水的。就像我吧,养别的花十天半月也不记得去浇一回水,但一看到多肉,就忍不住会去浇水。其实对多肉而言,半个月一次浇水都嫌多的。好在在劳动这件事情上,忍住不做总比强迫自己去做要容易一些。只要忍住不浇水,你就成功了一大半。这几年下来,经过过不少多肉植物的前赴后继,好歹保住了几盘多肉,也算是我最成功的养花经历了。
近来,我又悟出了一套独家养花秘籍,叫做自然选择法,估计适合喜欢养花的懒人。准备好不同的盆子,装上不同的土,可以是干土,湿土,也可以是过水的淤泥。把盆子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挪位置,可以在里面撒一些野生的种子,也可以什么都不管。风餐露宿,让它们吸收天地之灵气,沐浴日月之精华,且看它们自然的变化。一个冬季、亦或一个雨季,别急,只要有耐心,它们自然会带给你惊喜,或是几朵不知名名的小花,或是几丛司空见惯的苔藓,虽不艳丽,却也生机盎然。而且,这样半自然选择而生的植物,是最适应盆中环境的,生命力亦是最强的。经过上一个冬季,用这种办法,我已经收获了一盆葫芦藓,一株水杉,几棵黄花毛莨,收获颇丰呀。
花红柳绿总是给人以欣喜,因为它们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。不过,通过养花也能让人明白,这种勃勃的生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、并不是可以坐享其成的,说到底就你自身活力在花草上的表现,勤劳努力的,花自然开的就好,懒惰拖沓的收获的自然是一捧枯菜。即便是随遇而安地撒撒种子,也是经过事前谋划的结果,准备什么土地、相应撒什么种子,并非非杂乱无章,也并不是不劳而获的。一份汗水一份收获,一份努力,一份回报。即使是表面最轻松、惬意的享受,背后都有默默付出的辛劳。
年关将至,年桔种植户何宏一早拉着一车四季桔,从南沙区的东涌镇开到黄埔区的港湾北市场。他在市场外围租了一个“摊位”,但整整一个上午过去,只有一个人搬了一盆年桔回家。
而另一边,刘亚东的鲜花网店生意兴隆。接单、配货、打包,客服来不及服务,工人来不及发货,每个人都在拼命抢时间……
刘亚东甚至停发了广东以外地区的订单。因为只做广东地区的年花年桔生意,都让他们忙到晕眩,每晚“仗”都要打到2点以后。
2021年,既是何宏从事年桔种植的第8年,也是刘亚东从事年花生意的第8年。今年1月,广东多地宣布取消2021年迎春花市,他们的命运也因此驶向了不同的方向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或许只是线上买花少了点“年味”的小烦恼。对于数万传统花农,却到了必须直面转型的时刻。
在黄埔区的港湾北市场外,何宏守着他的百来盆年桔。其实这里根本算不上什么“摊位”,但10天的租金就要7800元。
黄澄澄的桔子,红色的盆,工工整整地摆在地上,喜气洋洋,但无人问津。何宏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,摊位租金和种植本金就在一分一秒中流逝……
何宏是贵州人,小时候在老家,书读不下去了,就和其他青年一样,到广州找间工厂打工。过年的时候,何宏和朋友逛花市,看见一盆盆的年花年桔,热闹又好看,于是萌生了种植年桔的想法。
“年卅晚,行花街”,是很多广东人家的习惯。而珠三角也是我国盆栽花卉的主要集散地,花卉远销至港澳、东南亚等地。2019年广东省林业局发布的《2018年广东省林业统计分析报》显示,广东全省花卉从业人员12.2万人,花农4.3万户,全年生产盆栽植物3.1亿盆。规模和影响力不容小觑。
不少外地人,第一次看见花市,都会为这春色遍地的南国景象深深折服,何宏便是其一。后来,他索性不再打工,去东涌镇的村子里租了基地,种苗种植水肥管理,一步步从头学起。
一盆年桔的生长周期至少两年,蓟马红蜘蛛黄龙病,无不需要种植者亲力亲为。几千盆的规模虽然不算大,但不算人工,总投入也达到数十万元。
8年时间,何宏做的最多的事情,就是和他的年桔在一起。“很怕自己养不好”。但他养得还算不错,行情好的时候,他种植的不同大小的年桔,可以从几十元每盆卖到400多元每盆。
入行这么些年,何宏知道,年花年桔的种植和销售自有一套逻辑:一年辛苦下来,每到春节前夕,就有批发商来到他们的花厂基地批量订购,再将这些年花年桔送往各市各区的迎春花市、档口渠道进行销售。
对于种植户而言,只需用心管理好自己的花木,不用也不会直接面对市场上的消费者们。直到今年,情况起了变化。
冬季疫情反复,防疫措施升级,先是深圳、珠海、肇庆等地相继宣布取消2021年迎春花市。1月27日,广州也表示“不再按传统模式开展迎春花市活动”,全市11个区将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组织开展春节鲜花售卖工作。
迎春花市取消,批发商集体“失踪”。对于何宏这样长年泡在田间地头的种植户而言,这意味着最大的、也几乎是唯一的销售渠道,突然之间消失了。
苦等无果,往年的这个时候,何宏的年桔已经销完5-6成,但现在,他的年桔几乎还原封不动地摆在园里。
年桔如此,年花也如是。花农王桂阳在佛山种植蝴蝶兰,他的基地里有6万多盆、几十个品种的蝴蝶兰——大辣椒、中国红、牛魔王、黄金红、姚金蝶、红粉佳人……造型生动、寓意美好。
按照往年的销售经验,批发商会从元旦之后开始向他订货,到了春节前夕,他的蝴蝶兰应该已经卖完了。
但在今年,他的蝴蝶兰到现在还剩下4成左右无人问津。“以往都是批发商过来批货,再拿去花市里边卖,如果花市不开,批发商这边就不敢订货,我们这边就卖不出去。”王桂阳正在焦急地到处找渠道卖花。
年桔的生长周期较长,从细嫩的种苗到成熟的盆景,其间需要经过数次修剪、多次换盆,浇水、施肥、防虫、扎造型……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-4年。
所谓“桔”不等人,年桔上市时间一到,必须抓紧销售,当年没有销售完的年桔,往往失去商品价值,不仅消费者不买账,“下年再养也长不了这么多果了。”
年花也多是如此,有种植户向记者形容,“年宵花年桔这些东西,其实跟月饼一样,你在春节这个阶段没有卖掉,那就没用了,都是属于一次性、节日性的消费。”
批发商按兵不动,何宏心中着急,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辛苦两年种出的年桔烂在园里。2月伊始,何宏决心自己寻找“市场”,“没办法了,不拉出来卖也不行了,卖一盆算一盆吧。”
最终,他在黄埔区的港湾北市场外围谋得一块“摊位”,30平米的面积,露天的场地,和街边练摊无异,价格还不菲。
市场里买东西的人很多,可是没人光顾他的年桔,何宏内心焦躁,“来了四五天了,都没有人,有时候一天就卖一棵两棵。”
直面市场,遭遇“挫折”的并不止何宏一个种植户。何宏基地所在的村子,还有不少农户种植年桔,有的还在苦苦等待收购,有的则尝试自谋出路,把年桔拉到市场上销售,结果基本都是“卖不掉”。
榄核镇是年花年桔种植大镇,全镇种植年桔、桃花等过年应节花卉近1300亩。当地的年桔种植户谭天才管理着十亩土地,全是年桔,其中最小的年桔都种植了三年。
谭天才告诉南都周刊记者,因为没有收购商前来采购,他只能自己把年桔装车运出去卖,但截止到目前,“拉出去的几百盆年桔基本都没卖出去。今年卖不出就没用了,血本无归。”
至于卖不出去的原因,种植户不懂销售只是其一。谭天才认为,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花市一旦不开,种植户们只能试着自觅场地,零星卖花卖桔。但这些小“门脸”太过偏僻,不成规模,“我们自己没法宣传,都没人知道,想买花桔的人也根本找不到去哪里买。”
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。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,购买年花年桔关注的不仅是吉祥的寓意,更在于“行花街”时候的喜庆氛围,“买”有时只是随之而来的行动。而当原本远离市场的种植户三三两两地在偏僻的路口、市场外围摆摊售卖的时候,消费者并不买账。
“销路不振”往往还伴随着“价格降低”的后果,不少种植户向南都周刊记者透露,今年年花年桔的价格,相比去年下降了5%-15%不等。
榄核镇的种植户勇种植了16亩年桔,包括珠沙桔、四季桔、金桔等。现如今,勇的基地还有七成货等待出售,“花市那里没有人过来看货,只能自己找偏僻的地方卖。”
勇告诉记者,往年行情好的时候,“珠沙桔70分大小的,批发600元一盆,四季桔70分大小的,批发450元一盆,金桔12寸大小的,批发80元。”
到了今年,“价格少一半,还都说贵。”仅有的一些批发商试图压价收购,市场上的零星消费者则砍价砍到“成本都不够”。
在广州市越秀区的某街边临时档口,看桔挑桔的人不少。今年的年桔比往年便宜,但旁边等着拉活帮忙送桔到家的工人说,买的人比往年少。
刘亚东在深圳有十余亩的年桔种植基地,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名为“花伴水”的鲜花网店。年关将至,他的网店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,年花年桔销售量巨大,每天晚上配货都要忙到1-2点。
刘亚东2013年9月大学毕业来到深圳,“我是山东人,从小生长在北方,冬天都是光秃秃的。那年冬天,在花市一逛,全都是花,完全把我震撼住了。”
2014年,刘亚东决心进入花卉行业,在深圳一个市场里开了一家店。回忆当时的情况,刘亚东说:一年到头,只有年尾的两个月因为销售年花年桔生意会好点,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间,门店生意十分惨淡。
当时刘亚东思考:不谋求变化,这一行或许很难继续做下去。2014年12月,他尝试开设了网店,“当时鲜花做网店的,整个深圳不超过三家。”
开网店,行,还是不行,谁都没有明确答案。起初刘亚东没有任何线上销售经验,网店也没有什么生意。他记得线上接到的第一单,是一个来自龙华区的客户,订购了两盆绿箩,总计26元。
门店门可罗雀,网上却有人下单,他惊喜万分,立刻亲自开车把两盆绿箩从南山区送到了龙华区,来回快四个小时。当时的客户拿到花还很吃惊,“两盆绿箩你还自己送,真的很感谢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亚东发现,网店生意愈发“好做”。短短一年时间,他在线上销售的花卉数量,就已经超过了线下,并很快取代门店成为他最主要的销售渠道。他索性关掉了市场里的小店,专门做起线上销售。
今年春节,多地取消迎春花市,刘亚东察觉到了变化。“往年到了这个时候,种植户的花木基本都订完了。但今年在一些批发商及种植户组成的微信群中,这几天还有不少花农在群里吆喝,试图低价销售手中积压的年宵花。”
但刘亚东的网店,不仅没有受到取消花市的影响,生意反而更好了。“花市取消后,一些客户对年花的需求转移到了线上,这部分的订单是有增加的。”
积极应对变化的不止网店,南都周刊记者近日走访广州花卉博览园等花卉批发市场,看到有不少散客前来选购年宵花,有些正对着猪笼草、蝴蝶兰和杜鹃比价。
有年宵花销售档口的老板向记者透露,迎春花市取消,bob体育登录入口对于他们基地的年花种植、档口销售并未产生过大影响,“我们做的都是熟客,和去年没有多大变化。”
从事花卉种植、设计、零售、租赁等服务的广州春晖园林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刘丽丹告诉记者,今年其公司种植的年宵花已经销售了7成左右,“因为有固定的客户,销售额和上一年持平。”她也注意到,“相比往年,今年来店里的散客多了,这可能和市区花市规模减少有关。”
面对疫情带来的变化,似乎唯有触手更长、更能触达消费终端的种植者才能够屹立不倒,甚至抓住新的“商机”。但这往往需要提前投入,和更长远的布局。
2020年年初疫情突如其来,原本热闹非凡的花市活动受到影响,其实已经对广东的鲜花市场产生过一轮冲击。
刘亚东记得,“去年疫情的时候,线下渠道卖花受阻,当时我们花厂周边,有很多农户种的年花年桔没卖掉,堆得到处都是,有些直接就焚烧、丢弃了。”
为了保障花农,今年各方早早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准备。1月18日,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《关于举办广东“保供稳价安心”数字平台2021迎春网络年货节活动的通知》,为花农打开线上销路举办线上花市。此后,“云上花市”在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肇庆、清远、bob体育登录入口佛山、江门等地拉开序幕。
传统的“一区一花市”的大型迎春花市取消后,广州将在全市11个区明确设置153个现场售卖点,并打造“云上花市”实现线上赏花购花。
疫情正加速传统行业向电商的转型,也要求原本久居田间地头的农户们直面终端消费者。只是对于不少花农来说,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。
年桔种植大镇陈村镇,已有近千年的年桔种植历史。陈村镇石洲村村干部梁伽立近日接受财新采访时提及,陈村800亩花田,桔农约有40-50户,分散小农居多,年纪大多50、60岁,“最年轻的也40好几了”。
当一个原本只和花花草草打交道的“种植者”,突然要以“销售者”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面前,网购、物流、包装、营销、推广、客服、售后……一连串的概念扑面而来,他们中的不少人变得无助,甚至有些抗拒。
王桂阳认为,“线上销售不现实。”此前,有政府部门和企业联系他,希望与他合作开展线上销售,但他从多年的种植生涯中得出的经验是,兰花娇贵无比,花盆又是易碎品,通过快递运输不够现实。
谭天才更是感慨,线上销售对他这样的农户而言,效果“微乎其微”,包装、物流、宣传渠道,统统都是要考虑的问题,也是他此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。
小型的花木快递起来问题不大,但对于年花、年桔等大件商品,或者是比较珍贵的盆栽,快递起来比较困难。刘亚东向记者分析,一般来说,大件花木或盆栽,他们都是线上下单后,通过专车配送和物流快递相结合的方式配送,交易更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。
2020年疫情之后,送货上门的途径受阻,线上的鲜花生意也受到了影响。但刘亚东以此为契机,与德邦、顺丰等快递物流公司建立合作,着重解决大件花木的长距离配送的安全和成本问题,此后还陆续在四个一线城市设置了仓储店,以实现更快速度的专车配送。
近日,省政协委员、东莞市花卉协会会长周世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提到,虽然今年各地纷纷提出云花市,但是物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,是最大的困难。但花卉产品的数字化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,无论这条路多难走,都要走下去。
刘亚东十分认可这种说法,这也是他从事花卉销售多年的心得。“线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”,在他看来,线上生意最好的地方在于,可以直接接触到消费者,所以可以第一时间调整战略。
只是数万花农被突然抛向了市场,抛向了“云端”,现实中还有更多困境需要解决。对于农户而言,从接触,到接受,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。而今年春节就地过年的你,如果在菜市或路边看见了这样的农户,或许可以购买一盆。
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,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,谢谢合作!